新能源存储转化与安全防护团队荣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3-01-31浏览次数:202

2023年1月,上海电力大学新能源存储转化与安全防护团队牵头完成的“新能源典型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机理研究”成果,荣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上海电力大学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团队成员徐群杰教授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团队成员闵宇霖、张俊喜、张大全、曹怀杰等教师参与了此项成果的完成。

随着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清洁安全高效,对新能源发展中的材料安全可靠性尤为关注。特别是在海上风电、核电和其他新能源(燃料电池、铝空电池等)系统中应用的各类金属材料在沿海区域和腐蚀环境中更易发生腐蚀,如何明晰这类材料在腐蚀环境中的腐蚀与防护机制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团队采用电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铝合金和钛铝合金等新能源典型金属材料在腐蚀环境中的腐蚀与防护机理,创新性地利用自组装技术在铝合金表面构筑了石墨烯与二氧化锡复合涂层。显著提高了铝合金在模拟燃料电池环境中的耐蚀性能,揭示了石墨烯与二氧化锡复合涂层对铝合金双极板缓蚀协同增效的电化学机制;提出了碱性铝-空气电池中铝合金腐蚀防护的方法,明确了缓蚀剂添加对铝合金在碱性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特征以及电池性能的影响,阐明了缓蚀剂添加有效抑制铝合金电极在碱性电解液环境中的析氢自腐蚀反应的机理,揭示了缓蚀剂组合的复配增效规律以及添加剂在铝电极表面形成复合膜的协同作用防护机制;揭示了增材制造钛合金在含氯体系中的腐蚀行为特征,阐明了针状马氏体和前β相等非平衡组织及结构缺陷弱化其钝化稳定性的电化学机制;发现了钛合金不同加工面的非平衡相和缺陷组成及分布差异导致其耐腐蚀性能各向异性的内在机理。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是在国家奖励主管部门注册备案的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设置的奖励,以表彰在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该项奖项的获得,既是对新能源存储转化与安全防护团队成员科研水平的认可,也是学校有组织开展重要科研成果培育的结果。后续,团队将进一步集中自身优势,开展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升团队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新能源存储转化与安全防护团队谷健供稿